醫生提示:要有定期量血壓的習慣


醫生提示:要有定期量血壓的習慣,如果上壓經常高於130mmHg,那麼需要特別注意!食高血壓藥是一世的…

預防勝於治療,記得多飲還原水!

轉載:

【講醫講腦】心臟病誘發中風無先兆 30歲壯男都中招

http://s.nextmedia.com/realtime/a.php?i=20171116&s=6996647&a=57448830

內容:

本港八成中風病人屬於缺血性中風,腦部因缺乏充足血液供應,導致腦組織壞死或腦功能出現障礙。腦神經科專家指出,缺血性中風中,尤其不能忽視因心臟問題引發的心源性中風,近年有持續上升趨勢,出事前可以連心律不正的徵兆也沒有,一旦發病,血塊有較高機會堵塞心臟供血到大腦的主要動脈或血管,形容是最嚴重的一種中風。

中文大學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學副教授梁慧康表示,近年心源性中風個案急增,以威爾斯親王醫院的中風科病房為例,現時近一半病人屬於心源性中風,比率相較10年前有明顯上升。

梁指,心源性中風源於心臟衰竭、心肌炎、冠狀動脈閉塞等常見的心臟疾病。心房顫動也是一大誘發因素,根據中大醫學院早前一項研究,威院接收因為心房顫動引發的中風病人,由1999年的84人急增至2014年的321人,推算本港的相關個案也在15年間增加逾2.8倍。

理論上心源性中風發病前會出現心律不正、心跳加速等症狀,但梁稱,臨床上也有不少病人在發病前全無先兆,「連驗血都正常」,也不會在發病前先有「小中風」等警號,變相有機會是防不勝防。
梁稱,由心臟功能問題引發的中風,理論上可以從避免風險因素開始進行預防,例如戒煙及戒酒及多運動,少吸收油、鹽、糖及膽固醇等。臨床上心源性中風個案並沒有明顯的年齡區別,臨床顯示,較年輕如三十多歲的患者也有,不排除與近年心臟病患者年輕化有關。

該名30多歲男病人本身有心臟疾病,梁指,病人一直服用舊式的薄血藥,不過凝血指數(INR)長時間飄忽不定,一段時間後藥物效果不顯著,「之後冇耐就突然血管塞咗」,半邊身體癱瘓,確診腦中風及心瓣收窄等心臟功能問題,最終需接受微創手術才能恢復活動能力。

梁指,心源性中風與其他缺血性中風一樣,高血壓是重要的指標,提醒市民應有定期量度血壓的習慣,如上壓多次達130mmHg(毫米水銀柱)以上,需要留意。大部份的家用血壓儀,除了提供上下壓的數值外,也可以量度每分鐘心跳;如數值時常偏高或偏低,又或沒有固定規律,應接受詳細的心電圖檢查。不少人會透過調節飲食習慣來降低血壓,但他指出,如「減鹽」一段時間後,血壓仍無下跌跡象,也應諮詢醫生意見。

更多:http://s.nextmedia.com/realtime/a.php?i=20171116&s=6996647&a=57448830

Leave a Comment

Filed under 28: 健康資料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